事件:
1、据OPEC+代表,OPEC+同意在10月份减产10万桶/日。
2、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外长”博雷利:如今对达成伊核协议不那么有信心了。
点评:
OPEC+计划10月减产,展现稳定油价的决心和能力。此前,在上个月第31次部长级会议上,OPEC+决定9月份要增产10万桶/天。到8月22日,沙特阿拉伯能源部长曾表示,由于国际石油期货合约价格未能准确反映供需基本面,为了避免石油市场出现大幅震荡,沙特将建议OPEC减产。随后,多个OPEC+成员国表示支持。9月5日,第32次OPEC+部长级会议决定,10月份OPEC+的原油产量将较9月减产10万桶/天,再次恢复至8月水平。我们认为,原油供需基本面仍能支撑油价处于高位运行。供给端,美国页岩油企业受资本市场约束、双碳政策引导、供应链短缺等问题综合影响,增产意愿不强,从2022年1月初至今,美国原油产量仅增长了近50万桶/天,增产缓慢且有限;截至7月,OPEC+增产水平尚未到此前制定的目标,OPEC-10国的实际产量距目标产量仍有123万桶/天的差距;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据IEA、EIA和OPEC三大国际机构的8月最新预测,2022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将下降约40万桶/天。需求端,在今年以来,IEA、EIA和OPEC三家机构不断下调2022年需求增速预测,但2022年同比需求增量仍有200-300万桶/天。从原油的供需基本面来看,供给紧张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进入6-8月份以来的油价下跌,主要是由美联储、欧元区、澳大利亚等多国央行加息引致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叠加美伊问题取得一定进展、夏季高温影响出行等利空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的。在美国页岩油供给弹性下降的情况下,OPEC+产量边际变化对油价的影响效果也将突显出来。OPEC+此次减产决议,更多的是体现了OPEC+稳定油价的决心和能力。
短期来看:沙特和阿联酋是唯二两个仍然有剩余产能的国家,其剩余产能分别为120万桶/天、100万桶/天,但考虑两国剩余增产能力仍有限且维持高油价诉求强烈,倾向采取谨慎增产甚至或将再次减产。另外,如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原油产能及产量甚至出现下降,这类国家的剩余增产能力近乎为0。
中长期看:沙特、阿联酋和伊拉克的产能增长需要长达5年时间。伊拉克计划到2027年底将原油产能从480万桶/日增加至600万桶/日,沙特计划要5年从1150万桶/日增加至1300万桶/日,阿联酋计划5年从400万桶/日增加至到500万桶/日。每个产油国都面临自然减产,需要有投资以保持产量不变,还需要加大投资以实现产量增长,但现在金融机构在全球许多油气项目提供资金方面犹豫不决。我们认为,OPEC国家生产成本低,高油价下激发了加大投资生产的意愿,但传统油田开发生产周期长,每年新增供给量有限,难以解决近几年原油供应紧缺问题。
对于不参与减产联盟的3个OPEC成员国:利比亚近3年从战争中逐步恢复,原油产能和产量随之提升,但剩余产能几乎用完。委内瑞拉在过去5年内的产能由从300万桶/日急速下滑,也就是说委内瑞拉目前已达到产能瓶颈,没有剩余闲置产能,虽然现在美国计划放松对委内瑞拉的制裁,但长期投资不足、生产设施老旧、老油田加速衰减等限制下,我们认为委内瑞拉短期内增产困难,需要大量投资和较长时间才能使得委内瑞拉生产恢复。伊朗目前拥有剩余产能约100万桶/日,此前在欧盟极力撮合下,美伊双方在核协议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到8月23日,美国在叙利亚代尔祖尔对隶属于伊朗革命卫队(IRGC)的团体使用的设施进行了空袭,8月25日,美国拒绝了伊朗提出的所有附加条件,截至9月初,美伊双方在核问题上仍互不让步,美方称伊朗对核协议的回应“没有建设性”。短期来看,美伊双方再次陷入僵持。如果美国解除了伊朗制裁,伊朗有能力在6-12个月内增加产量约100万桶/日(相当于全球供给1%),这会加剧短期油价波动,但同时供给端利空因素基本出尽,且并不能改变原油供应长期紧缺的趋势。另外,沙特表态如果伊朗原油重回市场,OPEC+或将再次采取减产。
产能周期引发能源大通胀,继续看好原油等能源资源的历史性配置机会。我们认为,无论是传统油气资源还是美国页岩油,资本开支是限制原油生产的主要原因。考虑全球原油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全球原油供给弹性将下降,而在新旧能源转型中,原油需求仍在增长,全球将持续多年面临原油紧缺问题,2022年国际油价迎来上行拐点,中长期来看油价将长期维持高位,未来3-5年能源资源有望处在景气向上的周期,继续坚定看好本轮能源大通胀,继续坚定看好原油等能源资源在产能周期下的历史性配置机会。
风险因素:全球新冠疫情再次扩散的风险;新能源加大替代传统石油需求的风险;OPEC+联盟修改增产计划的风险;OPEC+产油国由于产能不足、增产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美国解除对伊朗制裁,伊朗原油快速回归市场的风险;美国对页岩油生产环保、融资等政策调整的风险;全球2050净零排放政策调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