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资产:行业净表提速,压降非标加快出清。 回溯过去 10 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经历了一个由浊到清的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资产投放来看, 通过非标转标,银行资产配置更为透明,无法识别底层的非标资产大幅压降,上市银行整体非标占比从 16 年高峰时的 5.4%下降至1.8%,其中非标占比更高的股份行和城商行压降也更为明显,分别从 16年 14.7%/14.1%压减至 21 年末 4.0%/6.8%。压降的非标资产向信贷回归,21 年末上市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较 16 年提升 8pct 至 56%,银行资产端的隐性风险大幅降低。 2)从资产处置来看, 通过加大确认和出清的力度,银行的资产端不断“净化”, 一方面行业大幅提升对不良的认定标准,行业逾期与不良偏离度从 14 年峰值 165%下降至 96%,不良数据真实性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核销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规模自 18 年来持续位于万亿以上。在此背景下,我们跟踪的广义口径不良指标——不良+关注率从 16 年高点 5.86%降至 22 年 2 季度末的 3.94%。
信贷资产:零售成为转型突破口,对公压降风险偏好。 1)信贷结构: 行业整体倾斜零售的趋势明显。 近年绝大部分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占比均有所提升,大中型银行中平安(62%)、邮储(58%)、招行(54%)零售贷款占比处于行业领先。 2) 零售信贷结构: 回顾过去十年变化我们发现, 按揭贷占比相对平稳, 占比在 50%-60%区间波动,依旧是零售信贷结构的中流砥柱。同时商业银行也在寻找零售新增长点,积极丰富非房类产品线,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占比有所抬升,达到 20%左右, 中小银行在相关领域布局尤为积极, 其中宁波、平安占比较高, 21 年末零售贷款中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占比分别达 66%、 57%。 考虑到当下地产调控因素和商业银行丰富资产组合的需要,我们认为未来非房类零售信贷将仍然是行业发力的重要方向。 3)对公信贷结构: 我们发现行业整体风险偏好有所下降,无论大行还是中小银行均向基础建设项目类贷款倾斜, 自 15 年以来,大行基建类贷款占比提升了 16pct 至 55%,股份行中招行、中信、华夏及城商行中北京、上海、南京的基建类贷款投放比例也均超过 40%。反观制造业和批零行业贷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行业整体的风险偏好的收敛。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基建项目类贷款依然是行业对公投放的压舱石,而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将会持续回落,与此同时,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在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仍大有可为。
投资建议: 估值具备安全边际,静待拐点信号。 商业银行资产端在过去经历了长时间的出清和净化,在此背景下行业资产质量的隐性风险不断降低,但银行板块估值持续下行,目前对应静态 PB 为 0.55x,根据我们测算当前估值对应的隐含不良率达到 15.1%,反映出市场对于行业资产质量的过度悲观,我们认为当前板块估值修复仍有空间,向上弹性需要等待经济实质改善信号的出现。 个股推荐两条主线: 1)短期关注成都、江苏为代表的基本面边际改善明显、成长性优于同业的优质区域性银行; 2)长期看好招行、兴业等轻型化转型更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大中型银行。
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 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 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