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硅负极需求确定,大圆柱率先放量。 硅负极将同步受益于能量密度提升&快充趋势,大圆柱刚度较大更适合硅负极,掺硅比例可达 10%以上,方壳有望逐步应用,从 1%提升至 3%-5%。我们预计 2025 年硅负极混品需求超 50万吨。
趋势: 硅氧中期仍主流,硅碳长期空间更大。 硅氧循环性能更佳, 在钢壳电芯中循环 1000-2000 周, 而硅碳目前的工艺路线在 500-600 周, 预计硅氧将率先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 硅碳提升循环性能主流方案是降低纳米硅的粒径,但传统研磨法仅能产出 100nm 的粒径。近年来随着研磨法的革新、 PVD、 CVD法的逐步应用,将纳米硅粒径可降至 30nm 甚至 10nm,并通过结构化碳层将硅碳循环性能大幅提升对标硅氧,同时首效&克容量显著由于硅氧,长期看硅碳路线有望后来居上。
硅碳: 研磨技术需革新, CVD+PVD 有望应用。 相较于传统研磨, CVD(硅烷裂解)、 PVD(等离子蒸发) 工艺将大幅提升硅粉的品质,包括硅粉的一致性、粒径大小、均匀性以及纯度,进而提升硅碳负极性能。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研磨(约 10-20 万元/吨) <CVD(约 50 万元/吨) <PVD( 100 万元/吨以上),我们预计研磨、 CVD 法均有望逐步普及, 而 PVD 具有长期发展前景。 CVD 法若逐步普及, 2025 年预计拉动 1.4 万吨硅烷需求,远期或拉动数十万吨需求。
硅氧: 预镁、预锂产品迭代,包覆工序进一步优化。 硅氧的首效问题主要通过预镁(阻止 SEI 膜合成)、预锂(直接补充 Li)工序实现, 一代 20 万/吨,二代预镁约 40-50 万/吨,三代预锂约 80 万/吨,产品的迭代为硅氧产品提供进一步增值。目前预镁从成本的角度性价比较高,长期看若锂价回归,有望加速推动预锂应用。在包覆端是硅氧的核心工序,包覆致密度&一致性影响负极性能,设备端工艺端有望进一步改进。硅氧路线催化补锂剂应用,预计 2025 年硅负极需求拉动 1.4 万吨补锂剂需求。
衍生赛道: 除硅碳 CVD 的硅烷,硅氧的补锂剂之外,硅负极改善性能需其他辅材配额,我们预计 2025 年将拉动 PAA( 1.1 万吨)、单壁管( 382 吨)、 FEC( 3万吨) 需求显著提升。
投资建议
硅负极趋势确定,衍生多细分赛道。 建议关注: 1)硅负极:贝特瑞、杉杉股份 2)单壁碳纳米管:天奈科技 3)硅烷/硅粉: 多氟多(参股中宁硅业)4)补锂剂:德方纳米。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行业应用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迭代路径发生变化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