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减排强势,全球原油需求忧虑再起。2022年半程已过,关于全球经济形势和全球原油需求形势的判断成为了市场主要关注焦点。欧美通胀高企且不断上升、全球央行态度愈加强硬、经济衰退预期不断升温。短期来看,受宏观经济走弱影响,市场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了担忧。长期来看,受净零排放目标和低碳减排政策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对传统化石能源替代进程加速。本篇报告将原油终端用油分类为交通用油(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化工用油(石脑油、液化石油气和乙烷)、工业用油(其它用途柴油和燃料油)和其他石化产品用油,并通过测算这些原油终端用油的未来消费量,展望全球和中国的原油需求变化与发展。
全球原油需求将在2032年左右达峰,对应全球原油总需求量为10594万桶/天。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传统能源车油耗的下降,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全球将在2030年实现33%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我们预计交通用汽柴油消费量将在2029年达峰后开始逐年快速下降,到2060年消费占比将从2021年的近50%降至29%。随着疫情的恢复,全球航空煤油需求回暖,未来有望保持增长。全球化工用油和全球人口数量呈高度正相关,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世界人口将会继续增长,全球化工用油消费量有望持续增长。工业用油方面,我们预测其它用途柴油和燃料油消费量总和会逐年缓慢下降。其他石化产品我们预测其消费占比将保持不变。
中国原油需求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对应中国原油总需求量为1718万桶/天。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位列世界领先地位,在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达到50%的情况下,我们预测中国交通用汽柴油消费量将于2027年达峰,早于全球交通用汽柴油达峰时间。根据联合国的测算,2033年中国人口将开始负增长。因此我们预测,中国航空煤油需求量和中国化工用油需求量将在2033年达峰后开始下降。工业用油方面,我们预测中国其它用途柴油和燃料油消费总量将逐年下降。其他石化产品我们预测其消费占比保持不变。
交通用油是主导全球和中国原油需求变化的关键因素,人口趋势变化或将改变终端原油需求结构。在交通用油方面,全球与中国的原油终端消费变化的共性在于,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汽柴油消费量将迎来峰值,且由于交通用汽柴油消费在原油消费总量中占比较大,其达峰后将主导原油总需求的下降趋势。但全球与中国的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较快,中国交通用油将使中国原油需求总量更早达峰。在化工用油方面,我们认为人口是主导化工用油消费的主要因素,受人口增长趋势差异影响,中国化工用油或将在2035年左右达峰,而由于全球人口有望持续增长,全球化工用油消费将不断扩大。从总体上看,工业用油和其他用油全球与中国变化趋势差异较小。
低碳政策推动生物燃料发展。在各国政策强制要求下,生物燃料供给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化石燃料的替代作用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全球生物燃料消费量已达到184万桶当量/天。2020年后美国和巴西的生物汽油消费替代速度趋于缓和,未来亚太、加拿大等地区的消费替代进程或将加速。而生物柴油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全球各地区都先后通过政策推广生物柴油的应用。截至2021年,生物柴油生产和消费量均已增长到20万桶油当量/天以上。但我们认为生物燃料的替代仍需要经历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过程,不同区域发展生物燃料仍需要打破技术发展、原材料获取等多个桎梏。从长期来看,全球不同区域的政策决心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将决定生物燃料的替代程度,我们认为未来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将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而趋于平衡。
投资建议:考虑全球原油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全球原油供给弹性将下降,而全球原油需求在未来10年内仍将保持增长,全球将持续多年面临原油紧缺问题,2022年国际油价迎来上行拐点,未来油价将长期维持高位。我们继续坚定看好本轮能源大通胀,继续坚定看好原油等能源资源在产能周期下的历史性配置机会。考虑到中海油受益于原油价格攀升和产量增长,2022-2024年业绩增长有望提速,估值相对2010-2020年油价大周期时期处于绝对底部,并明显低于行业水平,且享受高股息,推荐配置中国海油(A股)/中国海洋石油(H股)。
风险因素:(1)原油终端消费增速不及预期。(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导致汽柴油快速替代风险。(3)生物燃料替代快速发展。(4)全球2050净零排放政策调整风险。(5)全球新冠疫情再次扩散导致需求大幅下降风险。(6)油价大幅抬升导致终端需求骤减风险。(7)人口增速不及预期导致需求缩减风险。(8)汽车销量不及预期。(9)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增速不及预期。(10)氢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挤占原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