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行情回顾:上周(7.18-7.22日,下同),A股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下跌0.76%,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0.52pct、跑赢创业板综指0.08pct。在申万31个子行业中,医药生物排名第27位。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周上涨1.81%,跑赢恒生指数0.28pct,在12个恒生综合行业指数中,排名第5位。
本周观点:探索DRG外支付模式,医保出现“放松”信号
支持基于临床价值的医疗技术创新,利好创新型药械企业。7月19日,医保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7月13日,北京市提出试行新药新技术DRG外支付模式,满足相关条件的创新药械可以进行申报,一定程度减轻临床医生对于治疗方案选择的顾虑,优质创新药械有望突破医保控费限制。
多地政策早现端倪,后续有望持续推进。无锡医保局要求对抗癌药不设基金支付上限;福建省对同一DRG组内的不同恶性肿瘤化疗方案设置多个收费标准;去年9月,卫健委在《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对实行单独支付的谈判药品,不纳入定点医疗机构总额范围,对实行DRG等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要及时根据谈判药品实际使用情况合理调整该病种的权重。
创新器械审批进程加快,心血管成热门领域。据国家药监局统计,自2014年起至2022年上半年,共有163个产品获批。2021年获批35个,同比增长35%,其中心血管领域产品超过30%;2022年仅上半年,获批数量就已达到29个。在上市企业中,迄今有3个及以上耗材类产品获批的企业仅有先健科技、心脉医疗和微创医疗,都是血管介入领域佼佼者。
创新药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生物制品迎爆发。2021年,药监局审评通过47个创新药,相较于2020年的20款,同比增长135%;其中生物制品12款,同比增长500%,增速显着。从适应症类型看,抗肿瘤药物14款,占比最高。恒瑞医药凭借3款获批创新药排名第一,腾盛博药、以岭药业、再鼎医药、荣昌生物,均有2款获批。
投资建议
在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的大环境下,药械企业普遍承压。此次北京DRG新模式等一系列“放松”政策出台,我们认为正在传达一个信号:医保改革不会制约产业创新,未来政策或将分层,对仿制药、低值耗材持续压制,对创新药械适当激励;心血管及生物制品领域机会较多。平台化、国际化及创新型企业强者恒强,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百济神州、欧普康视、微创医疗、可孚医疗、惠泰医疗等。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反复;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