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2年7月11日,央行公布了6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
(1)M2同比增长11.4%,增速较5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
(2)M1同比增长5.8%,增速较5月末提升1.2个百分点;
(3)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同比多增6867亿;
(4)新增社会融资5.17万亿,同比多增1.5万亿,同比增速10.8%,较5月末提升0.3个百分点。
点评:
一、6月为什么会出现信贷脉冲?
在6月金融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对6月数据的预期经历了从平淡到乐观的转换,我们也是市场上较早提出6月社融新增5万亿左右的机构。从实际情况看,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同比多增6867亿,幅度相较于5月份进一步提升,而新增社融则高达5.17万亿,同比多增1.5万亿,创历年6月份新高。总体来看,6月份信贷有四点特征值得关注:
1、政策驱动下6月份银行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523”会议要求银行“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5月份准备时间较短,为完成央行狭义信贷指标要求,银行“应投尽投”通过对公短贷和票据转贴进行冲量,造成总量多增但结构较差。6月份在政策督导下重大基建类项目有序落地,银行准备时间充足,发挥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通过技术性手段来改善贷款投放总量和结构。
经济进入复苏进程的自然需求增加与稳定经济大盘安排下基建领域信贷资源增加。6月份以来,疫情后经济有所恢复,复工达产进程加快,前期因经济活动暂停而受冻结的信贷需求有所释放。而稳增长6方面33项配套政策应出尽出,持续加码,支持基建融资的力量不断强化,政策性银行调增了8000亿信贷额度,由此驱动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信贷投放在6月较早走稳,预估政策性银行和大行6月单月同比多增幅度达到50%以上,这与5月份大行票据冲量形成了鲜明对比。
2、月末冲量力度依然较大,央行进行了适度管控。6月份信贷投放总体经历了“挤水分”和“冲规模”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5月末信贷虚增规模较大,且集中在6月初到期,使得6月上旬新发放贷款规模明显小于到期规模,导致新增贷款数据出现深度负增长。随着前期虚增的“水分”被挤干净,信贷投放进入冲规模阶段,新发放贷款规模明显高于到期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会出现快速增长。事实上,6月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部分银行最后2-3个工作日冲量规模占全月新增规模比重近50%,尤其以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商行更为明显。
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信贷投放集中在月末能够兼顾存款派生外,还有一种可能,即银行对于全月信贷增长目标缺乏清晰的基准锚,在“5.23”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上央行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的政策导向下,信贷投放在月末存在发力“过猛”的情况。对此,央行对部分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适度控制信贷冲量力度,使得部分银行通过抛售票据资产或控制非银融出来腾挪信贷额度,票据转贴利率在月末时点也有所走高。
3、政策性银行+国股银行信贷景气度较高。6月份信贷投放的机构分化现象更加显著,表现为大行发挥更为重要的“头雁效应”。其中:政策性银行在调增8000亿额度后,预计6月份信贷投放景气度较高,且主要投向大基建和能源保供领域,是对公中长期贷款恢复的重要保障。国有大行5月份尽管信贷总量并不差,但票据融资占比较高,6月份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相较于5月份均明显恢复,特别是对公贷款投放增长情况较好。股份制银行信贷景气度同样较高,预计同比多增幅度较大,其中对公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以及消费类贷款投放情况较好,按揭偏弱。城农商行依然呈现冷热不均态势,表现为江浙地区强、欠发达地区弱的特点。
4、新发放贷款定价利率显著下行的激励,带来需求增加。二季度以来,信贷领域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新发放贷款利率明显走低。另外,央行较多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价格补贴,推动了商业银行将FTP收益转移至特定贷款领域,对经营单元让利,有助于刺激信贷需求,但较低利率水平下不排除存在一定跑冒滴漏和虚增套利。我们观察到了新发放贷款利率的显著下行,而这种下行很可能在2Q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有所体现,即6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与3月末对比,降幅大于一季度的表现。这种价格显著下行的表现是多重力量叠加的结果,包括:1)对贷款投放“量”的政策要求,导致“价”的反映;2)阶段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推动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的让利;3)银行自身结构调整诉求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