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电子板块热度回升,配置性行情下关注大市值龙头。过去一周上证上涨2.08%,电子上涨 5.88%,子行业中:受苹果发布会相关讯息催化,消费电子涨幅居前,上涨 7.12%;受中芯京城设备采购预期催化,半导体上涨 6.95%。当前时点,行业供给端在传统“果链”备货旺季,叠加了疫情后的追单需求;行业需求端,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相关的补贴性政策陆续出台,助推消费回暖,电子产业链在 3Q22 正迎来基本面拐点,考虑电子终端产品消费可延后特征所造成的板块比较优势,结合 1Q 较低的机构持仓情况以及当前处于历史底部的板块估值水平,行业配置价值强化,建议关注细分板块大市值龙头标的。
中芯京城有望年底投产,关注设备国产化提速机遇。芯片制造项目建设通常分为厂房建设、内部装修、设备引入调试(设备安装、硬件调试、工艺整合等)、试产、产能爬坡直至达产等步骤,其中工艺整合需要设备、对应工艺联调,因此整个设备搬入到试产通常需要 4-6 个月。中芯京城已于 4 月开始搬入机台,我们预计中芯京城一期有望于年底投产,后续设备采购亦有望近期开展。继续推荐受益本土产能扩张及国产替代需求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万业企业,以及下游景气度维持高位的圣邦股份、晶晨股份、兆易创新等。
IC Insights 维持半导体22 年增速预期,并提高微组件、分立器件增速预期。尽管 22 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IC Insights 最新对 2022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仍维持增长 11%的判断,与年初预期一致。细分品类来看,模拟、逻辑、传感器/执行器增速预期与之前保持一致,分别为12%、11%、15%,光电子增速预期由 13%调低至 6%,微组件增速预期由7%调高至 11%,分立器件增速预期由 5%调高至 9%。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建议关注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预期有所上调的细分领域龙头,继续推荐圣邦股份、思瑞浦、晶晨股份、闻泰科技、士兰微、兆易创新等。
618 促销 iPhone13 最高优惠 1600 元,继续推荐苹果产业链。天猫 AppleStore 官方旗舰店近日上线 618 促销价格,其中 iPhone 13(128GB)优惠1200 元,到手价 4799 元;iPhone 13(256GB)优惠 1350 元,到手价 5449元;iPhone 13(512GB)优惠 1600 元,到手价 6799 元。此外,Apple 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 iPhone 13 指定型号领优惠券立减 1001 元,iPhone13(128GB)到手价 4798 元;iPhone 13 也在 618 京东手机单品销量累计排行榜(截至 6 月 4 日)中登顶。在 618 促销的催化下,我们继续推荐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消费力受冲击较小的苹果产业链,相关标的包括:歌尔股份、闻泰科技、立讯精密、东山精密、鹏鼎控股等。
1Q22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71%, 三星、 华为保持领先。 根据 DSCC数据,1Q22 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571%至 222 万部;分品牌来看,三星以 74%的市场份额维持领先,华为以 20%的市场份额排行第二;分机型来看,三星 Galaxy Z Flip3、Galaxy Z Fold3 以及华为 P50Pocket 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三;DSCC 预测 2022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 107%至 1600 万部以上。三星、小米等品牌有望于 3Q22 推出旗下折叠屏迭代新机,在新机频繁发布的催化下,我们继续推荐精研科技、长信科技、科森科技等产业链相关标的。汽车半导体需求逐渐恢复,行业高景气延续。随着疫情缓解、供应链修复,新能源汽车 5 月销量同比、环比普增,其中比亚迪 11.49 万辆(MoM+8.4%,YoY +148.3%), 埃安 2.11 万辆(MoM +106%,YoY +150%), 理想 1.15万辆(MoM +176%,YoY +166%),位列前三,零跑增速最快,大部分车企月销量恢复至 3 月水平。此外,工信部近日宣布开启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进一步助力需求端恢复。随着供应链恢复叠加政策利好,行业景气持续,推荐关注汽车电动化环节的功率半导体代工龙头华虹半导体,以及有较大规模自有产能释放的 IDM 龙头士兰微、闻泰科技等。
重点投资组合
消费电子:歌尔股份、闻泰科技、精研科技、立讯精密、东山精密、易德龙、传音控股、视源股份、光弘科技、鹏鼎控股、京东方A、蓝特光学、海康威视、长信科技
半导体:圣邦股份、晶晨股份、华虹半导体、士兰微、中芯国际、力芯微、韦尔股份、芯朋微、北京君正、晶丰明源、艾为电子、思瑞浦、卓胜微、兆易创新、赛微电子
设备及材料:北方华创、万业企业、立昂微、安集科技、鼎龙股份、中微公司、沪硅产业、中晶科技、创世纪被动件:江海股份、顺络电子、三环集团、风华高科、洁美科技、泰晶科技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影响下游需求;产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